涉及国家安全的保密项目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实施条例、《军队保密条例》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提供由具有相应定密权限的单位出具的审核意见。
这也是为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在2020年10月30日,时隔11年后再次成立新的科学部——交叉科学部。其次必须以长效稳定的交叉研究资助为保障。
在交叉科学研究资助方面,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一方面积极申请和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的相关资助,另一方面设置了专门的基金或多所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基金鼓励学科交叉与合作。在青年科研人员培养方面,交叉科学领域划分尚未明确,导致部分科研人员难以准确匹配领域类别,难以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可与支持,从而降低了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积极性。考虑不同学科课程的内在紧密联系,设计模块化的专业课程,加强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认识。统计数据显示,诺奖得主的学科背景多元,并且多数拥有跨学科或多学科教育背景。诺奖得主研究领域主要交叉包括以下六个:化学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加之两个学科的基础不同,关注的研究重点与研究范式不同,这样的科研项目申请通常成功率不高。加强社会合作,和企业、基金会等建立良好联系,拓宽经费来源。2011年、2013年,温诗铸组织编写的相关学术专著《界面科学与技术》和《界面力学》相继出版。
四非模型弹流润滑理论的建立与成功应用,使中国的摩擦学研究在短短几年内从一穷二白进入到国际前沿,赢得广泛赞誉。1941年夏季,温诗铸自作主张报考了奉节县城的伊斯兰小学,实现了读正规小学的愿望。在英国进修时,当被问及学习动力,他想到小时候经历日本飞机轰炸的惨况、高中在重庆街头美国兵开吉普车横冲直撞溅他一身泥还冲他得意大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不远处的博物馆中陈列着从中国抢来的文物,他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历史赋予的使命——必须努力建设强大的国家。尺,用尺子去度量这个世界,所谓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人世间风云变幻。
温诗铸在2015年《峥嵘岁月,漫漫求索路——摩擦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中如此写道。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此后,温诗铸没能再见到疼爱他的外婆。这位一直坚守在摩擦学研究前沿、开展国内摩擦学研究的先驱者,在他90多年的人生中经历了怎样的情和沧桑? 三次逆袭 温诗铸,江西丰城人,1932年11月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8人,排行第七。期盼这方曾经为之挥洒汗水的学术园地能果实丰硕。可以说这5个字成为了我的座右铭,这是启蒙老师给我的教育。
前言中介绍此书注意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结合、数值分析与实验研究结合,同时力求全面阐述弹流润滑研究的各个主要专题。1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温诗铸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但是人总不能自我满足,所以我们就得提高层次,就得搞科学技术含量高的创新研究,最后要逐渐争取把工程、技术、科学这三者统一起来。另外一条线在学科方面,就是从宏观摩擦学到纳米摩擦学,然后从纳米摩擦学到现在我们提出的界面科学和技术,这范围可能大了一些,或者加个限定词为机械工程中的界面科技。
温诗铸极度失望,决心转学去南开。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评审专家开始认为这个国外尚无学者研究的新方向是做不出成果的,但在看到温诗铸团队已经成功测试了纳米级的薄膜膜厚时,最终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温诗铸的小学是在跟随家人不断转移的过程中断断续续读完的。黎明时分,外婆安排他在车上盘坐着,双手端握3支燃香拜别祖宗、告别故土、祈请诸神眷顾保佑。
逃难到重庆奉节,邻居嬢嬢嘱咐他将来要为穷人撑腰,疼爱他的嬢嬢给予的使命他铭记于心。1981年后,先后担任摩擦学研究室主任、摩擦学研究所副所长、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22年重组建设为高端装备界面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名誉主任。第一次是作为主要负责人从事高端机械零件试制研究,第二次是从英国进修回国后创建中国的摩擦学学科,第三次则是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上世纪80年代,温诗铸极具前瞻性地提出筹建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层次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他常去机械工程学系图书室查阅资料,当时就关注到摩擦磨损与润滑的相关研究文献。温诗铸安排他的博士生雒建斌以薄膜润滑为博士论文选题,正是这一开拓性选题,让雒建斌有了很高的学术起点,2011年50岁时雒建斌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同时考取重庆南开中学(以下简称南开)和重庆公立市一中后,他却作出了一个让自己后悔不已的决定——选择学费低的市一中。温诗铸从小跟随家人逃难谋生,目睹过日军的疯狂轰炸与扫射,目睹过乱世中平民遭受苦难惨不忍睹的境况,萌生出造枪造炮的想法,因此,高中毕业时他坚持要上大学,并以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有价值的事情为目标,理想是进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
▲《摩擦学原理》3个版本封面(从左到右):1990 年中文版第一版、2018 年中文版第五版和 2017 年英文版第二版。《中国科学报》 (2023-11-24 第4版 印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他认为有价值的研究是要开拓新领域,并将科学、技术与工程结合起来,使所做的研究既回答了科学问题,又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还可应用于工程实际中推动技术进步。2002年接受《新清华》采访时,他强调搞课题是要搞国家需要的……要投入国家发展的主航道,为国家的发展奋力拼搏,要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当温诗铸进入摩擦学领域时,外国学者早已建立了流体润滑理论和边界润滑理论。2000年,他受聘担任南昌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之际,回到生他育他的土地,将鲜花敬献在外婆坟头。他在2009年曾这样回忆道:清华大学摩擦学学科的发展轨迹基本上是沿着两条线:一条线是在研究内容方面,从流体润滑到弹流润滑,然后从弹流润滑到薄膜润滑。1950年夏,温诗铸高中毕业,在他的坚持下,父母由希望他工作转变为要他就近报考,他只好选择报考重庆大学并被录取。
使命任重如山 温诗铸取得一系列成就的背后,为国家和社会服务是根本动力。完成小学学业但并未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温诗铸凭借勤奋努力,超越了县城正规六年制小学毕业的同学,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春节前温诗铸离开奉节回到宜昌的父母身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他铭记于心,报之以无言大爱、踏实努力的行动与成果,并将这种大爱传递给他的学生、博士后以及青年学者。简短的四句话涵盖了他推动摩擦学学科不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的研究是从工程设计开始的,然后上升到开展研制型的研究工作,再发展为以研究型为主。雒建斌曾这样评价老师:从使命感教育到科学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布局和人员组织等,均有自己独特的理念、手段和执行策略。小学到高中的艰辛求学路,锤炼了他的意志,无论辗转到一所新学校时是多么不适应,他都屏蔽掉情绪上的波动,努力学习。生逢乱世,亲身经历的悲惨景象在一个10多岁的少年心里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促使他开始思考社会问题。
▲1987年至1988年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位学术带头人:刘家浚、温诗铸(中)、郑林庆。1947年夏,温诗铸在华英中学初中毕业。
高中他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在这里他不仅因学习成绩突出获得了奖学金,还开阔了眼界,思想有了进步,认识到时代赋予的新的神圣使命——必须奋起反抗。此专著1995年荣获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被日本摩擦学会会刊推荐为摩擦学必读书籍。
1979年6月至1981年6月,温诗铸被公派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润滑学研究室进修,他不仅出色完成了导师布置的任务,还安排了大量自修课程,回国时带回诸多研究设想和半成品,并坚定地要在中国创建和开拓摩擦学学科。大爱,包括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包括他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学生深切的关心,他将这些爱的情感化作人生动力和使命。